
这两天国内最安全的股票配资平台,人们对一场特殊的直播卖货非常感兴趣。南京市高淳区法院的三名法官在直播中穿着制服帮着卖螃蟹,两个半小时卖出了100多单,这几个法官不是简单在卖货,更是在帮诚信债务人还债。
什么是“诚信债务人”?法官们为什么要帮他们还债?
带货与普法同时进行
10月31日晚,在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微信公众号直播间,高淳区法院法官“带货卖螃蟹”引来20多万人次在线围观。
视频显示,多位身着制服的法院工作人员出现在直播镜头前,介绍售卖的螃蟹。不少网友感叹:“看了几遍以为眼花了。”
直播间里,高淳法院的三位法官“花样”介绍螃蟹,还穿插“类个人破产”等法律知识普法。
据了解,2.5小时的时间,直播间共卖出100多单,基本将当前债务人家里已成熟的螃蟹卖完了。
而直播的背后,是一个普通家庭与债务抗争十多年的故事:
高淳法院此次带货的螃蟹来自债务人秋兰家的蟹塘。秋兰父母年过六旬,曾以船舶运输为生,因十多年前的一场碰撞事故,欠下大额债务。事故发生后,秋兰父母回到家乡尝试螃蟹养殖,却因缺乏技术导致连年亏损,债务未减反增,家庭总债务最高时达80多万元。
2025年9月初,秋兰父母向高淳法院提交了“类个人破产”申请。高淳法院受理后,执行干警和管理人对他们的财产状况、债务成因展开了全面核查。通过走访蟹塘、翻查账本,最终确认这个家庭的债务主要系因意外与经营失利,秋兰一家从未有过逃债念头。
为帮助秋兰家筹集偿债资金,高淳法院量身定制了“资产处置+金融纾困”组合方案:如果螃蟹售出后仍不能清偿,针对不足部分,将协助向银行申请低息长期的“淳信重整贷”。
然而养殖过程中,秋兰家再遇波折——受高温天气与技术不足影响,螃蟹生长缓慢、未能按时蜕壳,收成面临危机。得知情况后,法院立即联系全国人大代表、青松螃蟹养殖合作社党委书记邢青松寻求支援。在技术人员的蹲点指导下,秋兰家的螃蟹最终顺利蜕壳。
什么是“诚实而不幸”?
针对公众关注的销售收入流向问题,南京市高淳区人民法院执行局一位工作人员回应称,此次直播是法院在执行工作中的新尝试,“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帮助诚实守信但暂时困难的债务人还款,同时通过直播向网友做普法工作。”这名工作人员强调:“所有销售收入都实行专账管理,打到法院账户上,最终将用于该案件的债务清偿。整个过程依法依规操作。”
该工作人员还介绍,这次直播并未占用正常上班时间,而是由执行团队加班筹备,“对于是否要继续开展类似尝试,目前尚无明确消息。”
另据央广网报道,南京中院相关负责人回应,“直播间大多数网友都认可我们这次带货,认为我们的直播是一堂生动的普法公开课。其实,我们一方面为了帮助债务人还清债务,另一方面,就是通过直播的形式向网友普及法律知识”。
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人民法院副院长 傅明:“诚实而不幸”是“类个人破产”程序当中很难把握的一个环节。目前,我们按照省市法院的实施细则,里面有一些排除性的条款,比如讲,如果债务产生的原因是赌博、挥霍等,这些主体肯定是要排除在外的。在实际工作当中,我们也会结合案件的标准,比如说具体的案情,社会上的普遍认知,以及债务人主观履行债务的状态来进行综合判断。具体到工作当中:
第一我们通过“执行筛查”,首先在执行案件当中对债务人进行全面的财产调查,对债务人在执行过程当中有没有及时申报财产,偿还债务的这样一个意愿,来进行判断。
第二个,我们也会进行“会商甄别”,我们会针对不同的主体,会同我们区里面的行业协会以及社区,来进行综合了解,大家来共同进行一个全面的判断。
第三,我们也会征求债权人的意见,了解债务人是不是属于诚信的人。
法官直播带货
无损司法权威
对于执行法官们出镜带货的行为,网友们意见不一。
批评一方称,法官身着象征国家公权力的制服介入商业气息浓厚的直播带货,模糊了司法权威与市场推广的边界,偏离了法院中立裁判的核心职能,存在角色越界之嫌,一旦发生质量纠纷,还会伤及司法公信。
赞同一方则将此举视为司法拍卖在数字时代的顺势而为,是当地“互联网+司法”的生动实践。尤其是针对螃蟹这类易变质、销售窗口期短的生鲜产品,执法法官通过网络拍卖可最大化实现财产价值、保障双方当事人合法权益。
而无论是弹是赞,多数观点均将此举视为“司法创新”。但在线进行司法变卖、司法拍卖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,早在2016年5月,最高人民法院就颁布了《关于人民法院网络司法拍卖若干问题的规定》,并自2017年1月1日起施行。
就在2024年11月6日,最高人民法院还印发指导意见,从尽职调查、权利负担审查、询价方式选择、拍卖辅助工作管理等多个方面,对网络司法拍卖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规范,旨在提升执行效率与司法公信力。
因此,执行法官在线直播“卖螃蟹”,不过是依法依规常态之举。这一执行实践,也谈不上是对司法权威的消解,相反,本就是法院在法治框架内为提升财产处置效率应该做的——当然,也不排斥在线下有更合适更快捷的财产变卖方式。
最高法院之所以确立网络司法拍卖的优先地位,源于网络司法拍卖较之线下拍卖有着公开透明、便捷高效、成本低廉、广泛参与等优势。
此次法院通过网民集中的电商平台进行“直播卖螃蟹”,恰是对这一优先原则的灵活运用,旨在通过更广的受众接触面,实现拍卖财产价值的最大化,从根本上保障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合法权益。
需要强调的是,包括网络司法拍卖在内的任何司法活动,都必须遵循程序正义、恪守权力行使的边界。法官在直播间的言谈举止,也必须与司法官员的职业伦理相契合。
而值得肯定的是,实践中执行法官们常常将直播转化为普法的现场,在介绍拍品的同时阐释法律知识。这种“严肃的活泼”非但无损司法权威,反而通过增强司法透明度拉近了与公众的距离。
若从法院应对“执行难”这一维度进行观察,面对被执行人难找、被执行财产难寻、案件数量持续增长等执行压力,通过合适的拍卖方式处置被执行财产,关键看是否能实现执行质效的提升。
司法拍卖直播作为与时俱进的财产处置环节,若在实践中达到了执行到位金额显著提升、结案平均用时大幅缩短的效果,其应用必将更趋常态化。网民若习惯这一执行举措,争议自会大幅减少。
当然,再多的规范,也无法穷尽司法拍卖直播中的新情况、新问题,这一具体执行措施也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。如进一步细化直播行为规范,确保互动内容不逾越司法严肃性的红线;进一步优化拍品展示、咨询答疑、资金结算等配套流程,提升各环节的专业化水平;进一步深化法院与公安、税务、征信等部门的协同,构建更加高效的财产查控、过户及惩戒网络等。
所有这些努力的方向,都将指向同一目标:在严格遵守程序正义、强化当事人合法权益保障的前提下,通过数字化手段切实提升执行的效率,让公平正义以看得见、摸得着的方式加速抵达当事人身边。
来源|央视网综合央视新闻、新京报、中国青年报、央广网、南京日报、上游新闻国内最安全的股票配资平台
港陆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